菜鸟小说
菜鸟小说 > 战国纵横:鬼谷子的局(1-14册) > 第002章| 秦孝公卧薪尝胆 公孙鞅舌战敌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002章| 秦孝公卧薪尝胆 公孙鞅舌战敌营

  战国纵横:鬼谷子的局(1-14册)

魏惠侯回到行辕,毗人伺候他脱下裘衣,换过衣服,扶他坐于主位。刚刚坐定,陈轸、公子卬就匆匆进来,叩拜于地。


魏惠侯满脸笑容,显然兴头正盛,朝二人扬下手道:“快快请起,看席!”


陈轸、公子卬起身,入席。


“方才宴席上,”陈轸不无叹服地说,“君上气势如虹,威震诸侯,反观周王,唯唯诺诺,抖抖瑟瑟,哪有半点儿天子气度!”


“唉,”魏惠侯轻叹一声,“寡人也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了!”


“君上,依臣看来,大周王气,似已尽了!”


“爱卿不可乱语。”魏惠侯敛起笑,犀利的目光射向陈轸,“伐秦之事,诸侯可有议论?”


“秦人触犯天威,诸侯皆曰该伐!”


“哼,”魏惠侯嘴角浮现一丝冷笑,“他们哪里是想伐,不过是想浑水摸鱼罢了!”


“君上圣明!秦人坐大,已成我心腹大患。天赐良机,稍纵即逝,君上立断,非天下圣主莫能为也!”


“秦公重用公孙鞅改制,严刑苛法,怨声载道,民不聊生,寡人即使容他,上天也不答应!”魏惠侯转向公子卬,“卬儿,三军怎么样了?”


“回禀君父,”公子卬拱手应道,“三军早已备妥,裴英所部三万锐卒已抵阴晋,另有三万屯于陕、焦,随时可发函谷道,西河郡龙贾将军的五万锐卒也都枕戈以待。君父只要一声令下,儿臣愿引精兵五万,直捣咸阳,生擒秦公,交君父发落!”


“呵呵呵,”魏惠侯捋须笑道,“引军五万,有气势!遥想当年,寡人北战赵国,南征韩国,西伐秦国,引军亦是五万!”


“君上,”毗人趋进,禀道,“白相国求见!”


魏惠侯略怔,扬手:“宣!”


白圭趋进,叩拜道:“臣叩见君上!”


魏惠侯扬手:“老爱卿,请起请起!”


白圭起身入席。


“夜已深了,”魏惠侯盯住他,“爱卿该当歇息才是,何事这般匆忙?”


“听说君上要伐秦,臣睡不着呀!”


“呵呵呵,”魏惠侯给他个笑,“说说看,爱卿为何睡不着?”


“今日之秦已非昨日之秦。公孙鞅变法十年,秦仓库满足,兵革犀利,我若仓促伐之,必是两败俱伤!”


“哼!”公子卬一脸不屑,“白相国,你怎么知道我们是仓促伐秦?还有,这还没战呢,你又怎么断出是两败俱伤?你是商贾出身,当会算账,这就扳指头算算,六十年来,大魏武卒与秦人在河西大小三十余战,秦人胜过几回?秦人即使夺得一城半池,又能立足几日?”


“君上,”白圭没有睬他,顾自说道,“听老臣一句,眼下诸侯云集,盛典在即,我万不可计议伐秦,更不可操之过急呀!”


魏惠侯眉头微皱:“依老爱卿之见,秦人何日可伐?”


“王霸之业,首在务本!国之根本,为治在人才,为政在农商,不在兵革之利。昔日先君招贤纳士,求本务实,方使大魏雄霸中原数十年。然而,时过境迁,今非昔比。齐公励精图治,急追直上;秦公变法改制,日新月异。君上不可视而不见啊!”


“老爱卿,”魏惠侯敛起笑容,“你是不是想说,寡人既不及齐公,也不及秦公?”


“臣并无此意!”


“唉,”魏惠侯长叹一声,“今日看来,爱卿是真的老了!”


白圭眼中出泪:“君上—”


“老爱卿呀,”魏惠侯半是苛责,“不是寡人数落你,你呀,治国、治民都算高才、大才,可就是看不清天下大势,更不用说料理列国事务了。看来,孟津这儿用不上你,还是去大梁修大沟吧。大沟能否如期完工,既关系到农,也关系到商,正是你所说的求本务实!”


白圭起身离席,深叩于地,双眼泣泪:“君上—”


“去吧!”魏惠侯不耐烦了,扬手指向帐门,“明日辰时起程!”


“臣告退!”白圭起身,叩拜,步履沉重地退出。


魏惠侯缓缓站起来,目送白圭颤巍巍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辕门外面。


“君上,”陈轸笑容可掬,“君上,听说大沟就要贯通,相国大人这又躬身前去,通水指日可待,这可是列国大事啊!”


“哼!”魏惠侯显然仍在生白圭的气,“务本务本,迂腐之见!什么是本?战无不胜,攻无不克才是本!若是没有吴起、乐羊的攻伐筹谋,若是没有所向披靡的大魏武卒,先君何以威服列国?大魏何以雄霸至今?上将军听命!”


公子卬起身,拱手道:“儿臣在!”


“诏命,”魏惠侯转对毗人,“封上将军魏卬为主将,龙贾为副将,魏申为监军,起三军一十二万,战车一千乘,择吉日伐秦!”


“魏卬领命!”


魏惠侯转对陈轸:“陈爱卿!”


陈轸起身应道:“臣在!”


“列国那边,你可有筹划?”


“禀君上,臣以为,可使韩、赵各出步卒三万,兵车各一百乘,助上将军一臂之力,至于其余列国,可视财力多寡,为三军分担粮草辎重!”


“甚好!”魏惠侯点头,“列国重在参与,不能指靠。至于赵、韩,你可知会赵侯、韩侯,就说秦降之日,凡赵、韩所得土地,尽归他们所有!”


“臣领旨!”


是夜凌晨时分,韩虱再度走近那棵大树,嗖嗖几下爬上去。少顷,树冠里一阵响动,一只黑影嗖一声飞出,直射天空。


是只大鸟!


林中有人大叫:“快,射下它!”


乱箭齐射。


空中落下几根羽毛,大鸟飞远。


一群魏卒围向大树,几十支弓弩瞄向树冠。


韩虱出溜下来。


韩虱看向站在中心位置的公孙衍,故作惊愕道:“咦,这不是公孙兄吗?你这做什么呢?”


公孙衍冷冷一笑,转对众人:“抓起来!”


“哈哈哈哈,”韩虱扔下长剑,仰天长笑,“来呀!”


当公孙衍押着韩虱返回时,白圭已在准备上路。


“主公?”公孙衍急走过来,疑惑地看着他。


“唉,”白圭长叹一声,看向军士,“抓到他了?”


“抓到了!”


“可有证物?”


“没有。”公孙衍摇头,“我以为与他接头的是人,没想到是只大鸟,待张弓射它,已是迟了,只落下这几根羽毛。”摸出几根羽毛。


白圭老眉皱起:“只有几根羽毛不成呀!”


“是哩,”公孙衍有些沮丧,“事已至此,怎么办呢?”


“没什么大不了的,”白圭长叹一声,看向远近的营帐,“这儿的事,秦人迟早会知。”目光转向不远处的韩虱,“只是,秦人竟然钻到上将军身边,难保宫中没有,这个仗,还怎么打呀?”


“这事儿得禀报君上!”


“怎么禀报?”白圭一脸无奈,“君上嫌我聒噪,让我去修大沟,这就得走。”


“哦?”


“这样吧。你以相府名义将那人交给上将军,不要说他是秦人,只讲清楚是在哪儿抓到他即可,就说他几度接近诸侯行辕,有行刺嫌疑!这个罪名够大了,让他自己解释去!”


“犀首明白。”


“我这去了。”白圭交代道,“会盟之后,你就守在安邑相府,有何急事,从速报我!”


“犀首遵命!”


翌日,秦宫复兴殿里,宫人抱着一只黑雕匆匆走进。宫人从黑雕腿上解下密函,交给内臣。内臣接过密函,展开,呈送秦孝公。


秦孝公接过,读毕,置于几案,眉头锁起,有顷,目光转向坐在陪位的景监。


“君上?”景监回视秦孝公。


秦孝公闭上眼,朝内臣努嘴。内臣会意,拿过信函,递给景监。景监接过,看完,再度看向秦孝公。


“景爱卿,”秦孝公不无懊悔地说,“事急矣,你这就进山,请大良造速回!”


景监拱手:“臣领旨!”


在八百里终南山中段一处群山环护的山坳里坐落着一片军帐。正对辕门处是一个巨大的演兵场,大良造公孙鞅站在观演台上,全神贯注地观摩一场特技表演。


眼见孝公执意不赴孟津之会,公孙鞅的第一反应是巡视三军。迄今为止,公孙鞅的变法已历十余年,前些年的重点在富国,近几年旨在强兵,是以公孙鞅特别选出五万青壮组建一支新军,分散在这片大山深处,按照他亲自编写的强军新法秘密教战。


这些新兵正是魏人奸细想要探明白的。


竞技场上,一个身上未着任何盔甲的士兵灵敏地左蹦右跳,一手执盾牌,一手执一种西方戎狄所用的可刺穿牛皮的利刃,正与一个身披重甲的士兵演习攻防。几个回合下来,全身重甲的士兵上气不接下气,破绽百出,“伤”痕累累,那名无甲兵士竟是毫发未损。


公孙鞅看得呆了,问道:“司马错,这叫什么招法?”


“回禀大良造,”官大夫司马错朗声应道,“这叫丢盔卸甲,是末将专门用来对付大魏武卒的!”


“嗯,”公孙鞅捋须,“以无甲对有甲,颇有创意。说说看,你怎么想到这个的?”


“魏国武卒装备精良,战术精湛,我若一对一与其实战,或排阵布兵正面相抗,不能保证胜算。然而,魏武卒有优势,就有短处。厚铠重甲,防护有余,灵活必然不足。末将仔细算过大魏武卒的负载,铠甲、盾牌、刀矛等叠加起来,不下八十斤重。负重八十斤,且又身裹一层僵硬的铠甲,既不利于长途奔袭,更不利于在山地林地搏击。我若丢盔卸甲,轻装上阵,选择林地山泽与魏武卒捉迷藏,定可制胜!”


“好样的!”公孙鞅赞赏道,“你还备有什么宝贝?”


司马错双手击掌。


一个全身披甲的士兵走上场来,一手执盾牌,一手执一个足有人头大小的锤子。整个锤子由硬木制成,锤头裹有铁皮。士兵左右腾挪,盾牌左挡右遮,锤头所击之处,发出沉闷的“咚咚”声。


公孙鞅看了有一阵,仍是迷惑,转向他:“这是什么名堂?”


“回禀大良造,这是末将特别应对魏国重车的!”


“重车?”公孙鞅来兴趣了,急切问道,“讲讲,如何应对?”


“魏车为驷马,马皆重甲,车皆重木,车轴为青铜,车轴上配带锐器,冲击力超强,防护严密,寻常武器根本伤不到它们。末将琢磨良久,方才想出这个克法,即诱敌重车进入狭道,阻其途,卸其冲力,再以此锤重击马首,轻可将马震晕,使马发狂,重可将马震死。失去战马,魏国战车就如一堆废物,车上之人也就只有挨揍的份了!”


“不错不错!”公孙鞅朝他连竖几下拇指,“司马错,你是哪儿人?”


“末将是夏阳人。”


“夏阳是个好地方,也算是老秦人呢!”


司马错捏紧拳头,恨恨道:“可恨让魏人占了!”


“就用你的双手夺它回来!”


司马错朗声:“诚吾愿哉!”


公孙鞅敛神,不无威严地朗声说道:“司马错听令!”


司马错“啪”地站定:“末将候令!”


“从今天起,你不再是官大夫,而是左庶长了!”


左庶长是公孙鞅变法之初由孝公亲自授命的职位。从官大夫一举跃升为左庶长,连越公大夫、公乘、五大夫四个爵级,司马错一时间目瞪口呆,好半天,方才反应过来,单膝跪地:“末将叩谢大良造提携大恩!”


公孙鞅转对随身参将:“给左庶长司马将军拨付步卒三万!”


参将拱手:“末将得令!”


“左庶长,”公孙鞅转对司马错,“若是立即训练,这三万步卒何时可以投入搏击?”


“半年左右!”


“我只给你两个月!”公孙鞅言语笃定,不容置辩,“你还需要什么?”


“末将什么也不需要!”


公孙鞅看向没有任何防护的兵士:“不能完全丢盔卸甲呀。你可召集工匠,研制轻甲。记住,沙场厮杀你死我活,你的兵士少死一个,敌人的尸体就增加一个!”指向拿刀的兵士,“还有那把戎刀,也要改进。刺穿寻常皮甲不足为奇,刺透武卒重铠方为利器!”


“末将遵命!”


“左庶长,用心琢磨吧,你的对手只有一个,大魏武卒!”


“末将遵命!”


“听闻附近有眼寒泉,有个叫寒泉子的高士居于此处,你可听说此人?”


司马错指向南面的一个山尖:“越过山垭就是!”


公孙鞅看过去:“陪我走一趟!”


司马错挑选了几名亲兵,换了便服,陪护公孙鞅走向山垭。约过两个时辰,几人左拐右转,越过垭口,望见一道幽谷。


果然是一处绝妙所在!


峰峦叠翠,鸟语花香,几幢草舍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,甚是宜人。草舍旁边是几株古楸,虽只合抱粗细,却也是数百年高龄。


司马错手指远处几幢草舍:“就是那儿,寒泉离草舍不远,寒泉先生就住在草舍里,听说是个怪人,有不少弟子,寻常人一概不理。”


“晓得了,”公孙鞅点下头,“你们候在这儿吧!”顾自信步走去。


公孙鞅走到谷底,走向草舍区。草舍不少,有十几间,几处院落。草舍前面是一泓水池,清流见底。一个白须老者一动不动地站在池边,似看池水,又似在想着什么。


公孙鞅观看老者。老者扭过头,给他个笑。


“请问老丈,”公孙鞅回以深揖,“此处可有乡民传说的寒泉?”


白须老者回个礼,指向前面的石壁:“就在那儿,客人请看!”


公孙鞅顺手望去,一道清泉正从石缝里汩汩流出,落在池水里,汇作一道小溪。


“请问老丈,为何叫它寒泉?”


“此泉夏寒似冰,是谓寒泉。饮之可祛百病,寿及天年。”


“呵呵呵,”公孙鞅笑起来,“怪道老丈在此结舍!”


白须老者微微摇头:“在此结舍的是关尹子,并非老朽!”


“关尹子?”公孙鞅怔了,“可是在函谷强留老聃写《道德经》的那个关尹喜?”


“正是!”白须老者点头,“老聃骑青牛辞关西行后三日,关尹喜恍然顿悟世间诸事,悬挂关印,纵马西追,可惜为时已晚。关尹喜追悔莫及,踏遍终南山,终未再见老子。关尹喜晓得是老子不愿见他,连叹数声,在此结草为庐,修道悟真。”


“听您说来,老丈当是关尹子的高足了?”


“高足不敢当!”老者淡淡一笑,“关尹子晚年,收徒二人,一是老朽,二是师兄王栩。恩师仙游后三年,师兄出山云游,结舍于云梦山鬼谷。老朽割舍不下先师故舍,栖居于此!”


得遇真人,公孙鞅激动不已,伏身叩首:“前辈在上,受晚生一拜!”


寒泉子将他扶起:“客人躯体尊贵,叫老朽如何承受得起?”


公孙鞅起身,略怔:“晚生不过一介书生,前辈何来尊贵之说?”


“呵呵呵,”寒泉子微微一笑,“客人是谁,已经写在脸上了,大可不必虚饰!只是客人眉心黑气郁结,想是有大事淤心!”


公孙鞅叹服,拱手:“前辈慧眼,晚生叹服!”


“客人可否随老朽草堂说话!”


寒泉草堂里,几个弟子模样的人席坐于地,各入冥思。寒泉子引公孙鞅穿过两间屋舍,步入后堂,分宾主坐定。一个年轻弟子走进来,倒上茶水,退出。


事已至此,公孙鞅也就不再矜持,向寒泉子亮明身份,将孟津朝会之事约略陈述一遍,末了说道:“魏侯发起孟津之会,意在谋秦。晚辈力主君上赴会,屡次劝谏,君上不听。若是不出晚辈所料,魏侯必于近日伐我。眼下秦力虽可一战,但要取胜,并无把握,抑或玉石俱焚。果如此,于国失去收复河西的良机,于民则是一场浩劫,因为战场是在秦境。近日晚辈心中苦闷,听闻有高士隐居于此,慕名而来,果然幸遇前辈!”


公孙鞅如此这般说了半天,寒泉子脸上始终挂着笑,神情似听非听。公孙鞅意识到是自己在唱独角戏,赶忙打住,拱手道:“晚生不才,乞请前辈赐教!”


“呵呵呵,”寒泉子笑道,“观大良造气色,之所以苦闷,是因为志郁神昏。寒泉之水可醒神志,大良造要不要试试?”


“这??”公孙鞅怔住,不无狐疑地看向寒泉子。公孙鞅不辞劳苦地赶到此地,并不是为了求泉醒脑的。寒泉子这般说话,明显是在敷衍。


然而,如果是敷衍,他为什么又将他引入此室呢?


“舍人!”寒泉子却是不管这些,朝外叫道。


方才沏茶的年轻弟子闻声走进,躬身望着寒泉子。


“接盆泉水来,客人要清醒神志!”寒泉子吩咐。


舍人快步走出,不一会儿,端着一个陶盆进来,里面是半盆泉水。


寒泉子手指陶盆,脸上依旧微笑:“大良造,泉水来了,请醒神吧!”


话已至此,公孙鞅不好再说什么,硬撑头皮走上前去,将手伸入盆中。


两手刚一触水,一股清凉就如过电一般传遍全身,透心彻肺。公孙鞅深吸一口气,连掬几捧,撩向头顶、面部,大叫道:“快哉!快哉!”


寒泉子微微一笑:“大良造神志醒否?”


“敢问前辈,”公孙鞅觉出话中有话,反问道,“神志醒否,可有征象?”


“若是神志清醒,大良造或能忆起先圣老聃的《道德经》!”


公孙鞅寻思一会儿,不得其解,抬头问道:“《道德经》,晚生幼年即烂熟于心,即使不洗此泉,也能背诵。”


“将欲歙之—”寒泉子没有应答,顾自吟出一句,故意顿住。


公孙鞅顺口吟道:“将欲歙之,必故张之;将欲弱之,必故强之;将欲废之,必故兴之;将欲取之,必故与之。是谓微明??”


后面的“明”字尚未出口,公孙鞅心底一亮,如拨云见日,朗声道:“晚辈得矣,前辈是说,我当韬光养晦,隐忍为上!”起身叩拜,“谢前辈指点!”


寒泉子也不答话,顺手指向石几上的茶水:“大良造,请用茶!”


公孙鞅端起茶盏,尚未入口,贾舍人进来,朝寒泉子拱手:“先生,有位雅士进谷,求问这位客人,似有急事!”


公孙鞅苦笑,起身,拱手作别:“晚辈俗务在身,有扰前辈了。待眼前俗务了却,晚辈一定进山讨教!”


寒泉子起身,拱手道:“老朽恭送,祝大良造心想事成!”


公孙鞅随舍人走到舍外寒泉处,见到所谓的雅士是景监。


不用多问就知道发生什么了。公孙鞅给他个笑,拱手别过贾舍人,与景监快步走向谷外。


军情危急。


秦孝公等不到公孙鞅回来,就召来嬴虔、嬴驷、车希贤等臣谋议军事。会场静穆,所有目光都在看着车希贤。


车希贤案前摆了一张硕大的麻布形势图,指着图上的标识道:“据各方探报,魏侯欲分三路伐我,中路为大魏武卒,共一十二万,战车一千乘,主将是公子卬,副将是龙贾。公子卬将兵七万,出函谷道,龙贾将兵五万,出西河郡。左路为韩人三万,兵出宜阳,入函谷道,主将是宜阳令韩仲;右路为赵人三万,兵出晋阳,经由魏地西河郡,主将为晋阳令赵豹!”


巨大的压力使气氛分外凝重。


“诸位爱卿,”孝公缓缓抬头,“情势搁在这儿了,大家议议,可畅所欲言。”


众臣面面相觑。


“车国尉,”孝公看向车希贤,“兵来将挡,你是管兵管将的,可有什么要说的?”


“回禀君上,”车希贤拱手道,“臣以为,就三路大军而言,韩、赵主将皆为郡守级别,当是协从,不会力战,我们只要抗住中路,就有胜机!”


“嗯,说下去!”


“大魏武卒装备精良,气势如虹,长于阵地野战,硬拼于我不利。但魏人远离国土,粮草难继。反观我们,库满仓实,众志成城。臣之意,我可据险以守,将魏人拖垮!”


孝公转向嬴虔:“国尉之策是拖,太傅意下如何?”


“哼!”嬴虔不屑地哼出一声,“魏人难道是群猪吗?魏人与我土相接,水相连,河西存粮可吃三年,如何拖垮?打仗不是过家家,兜圈圈,玩的是战力,是意志。十八年前,我装备不如魏人,人数没有魏人多,可先君呢,引领我们一路打到少梁,俘了公叔痤,若不是先君中箭,河西早就收复了!今天的我们难道还不如十八年前吗?”


嬴虔之言掷地有声,群情激动,车希贤吸一口气,没再吱声。


“太傅说得是!”孝公听得激动,握紧拳头,威严地扫视众臣,“寡人励精图治十余寒暑,为的是什么?为的只有一件事—收复河西!六十年前,魏人霸我河西,掳我臣民,欺我至今!六十年是什么?是一个甲子!是一个轮回!六十年到了,寡人不想再忍了!寡人意决,倾秦之力,与魏决战!”


嬴虔、嬴驷、车希贤等人异口同声道:“我等誓死跟从君上,血拼魏人,收复河西!”


就在众人鸡血满满,同声决战之时,内宰趋进,小声禀道:“大良造和上大夫回来了!”


秦孝公急切地扬手:“快请!”


公孙鞅、景监趋进,叩拜道:“臣叩见君上!”


秦孝公指下席位:“二位爱卿快起,寡人候你们多时了!”


“谢君上!” 公孙鞅、景监起身,走向各自席位。


“大良造,”孝公看向公孙鞅,声音激昂,“寡人为逞一时之快,未听爱卿之言,魏侯果然借此伐我!”


公孙鞅拱手应道:“臣晓得了。”


“是福不是祸,是祸躲不过。纵使寡人赶赴孟津,魏侯也必不容寡人。寡人与魏侯势如水火,早晚都得有个了断!”


“是哩。”


“河西七百里是先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,六十年前却沦为魏土,老秦人无不视为国耻。寡人登基之日就已立下毒誓,河西一日不收回,寡人一日不瞑目!寡人励志十八年,为的就是与魏一战。不想寡人还没动手,魏人竟然主动挑衅了,这一战,寡人打定了!”


“是哩。”


“公孙爱卿,”孝公盯住他道,“长话短说,三军不可无主,寡人候你,是为一道旨令!”


公孙鞅吸一口长气。


孝公转对内臣:“宣旨!”


内臣摸出诏命,朗声宣道:“公孙鞅、车希贤、嬴驷、嬴虔、景监听旨!”


公孙鞅诸人尽皆起身,叩拜:“臣候旨!”


内臣宣旨:“诏命公孙鞅为主将,车希贤为副将,嬴驷为监军,嬴虔司粮草辎重,景监司邦交,举秦之力,与魏决战!”


车希贤等四人齐声应道:“臣受命!”


唯有公孙鞅一动不动。


十几年来,在重大事件面前直截了当地做出决断,在秦孝公来说这还是第一次。从终南山回来的路上,公孙鞅已经想好御敌良策,但秦孝公并未向他征询一句,显然是在内心深处认为与魏国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。而这一点正是公孙鞅深为忧虑的。大敌当前,君心浮躁,则国家危矣。


秦孝公盯住公孙鞅:“公孙爱卿?”


公孙鞅叩首,声音虽轻,分量却重:“臣请君上收回成命!”


“公孙爱卿?”孝公震惊了。


公孙鞅语气坚定:“臣以为,就眼下情势而言,我不能与魏决战!”


众人惊骇。


“公孙爱卿,”孝公不解地盯住他,“大敌当前,我不与敌决战,该当如何迎敌?”


公孙鞅一字一顿:“俯首求和!”


气氛一下子炸了。


“公孙鞅,”嬴驷厉声质问,“大敌当前,你不战先降,是何居心?”


“哼,”嬴虔哼出一声,“是何居心无须问他,我这双老眼早就看得清清楚楚!若论耍嘴皮子玩心眼,此人没得说的。若论真刀实枪拼杀,此人只能孵软蛋!”


景监看向车希贤。


车希贤也是茫然。


“殿下、太傅息怒,”公孙鞅朝二人拱手,“请容鞅一言!”


“哼,”嬴虔脸转向一边,不屑地又哼了一声,“胆小如鼠之人,还能有何说辞?”


“敢问国尉,”公孙鞅看向车希贤,“眼前情势是敌攻我守,现实是,除一条处处可渡的洛水之外,我八百里秦川可有天险?靠各个城邑的城墙吗?”


见公孙鞅掉转矛头对准自己,车希贤蒙了。


“再问国尉,”公孙鞅的目光直逼过来,“仅凭城墙,我们能守多久?”


“三年吧。”车希贤嗫嚅道。


“你有几成把握据守三年?”


“五到六成!”


“是五成,还是六成?”


车希贤半是嗫嚅:“五成!”


“君上,”公孙鞅转过头,目光转向孝公,“仅有五成胜算,这战能开吗?”


秦孝公显然也冷静下来,眉头紧皱,陷入沉思。


“哼,”嬴虔冷笑一声,“人家欺上门来,我乃保家卫国,还论几成不几成的,是欺我秦人无血性吗?”


“公父,”嬴驷激动道,“公叔说得是,我乃保家卫国,没有几成不几成的事!儿臣愿作先锋,引敢死之士,与魏决以死战!”


孝公看向公孙鞅。


“君上,”公孙鞅目不斜视,两眼只盯孝公一人,语气愈发坚定,“明知不可以战,硬要去战,是匹夫之勇!逞匹夫之勇是取败亡之道,非明主所为!明主立世,当伸则伸,当屈则屈。昔日勾践卧薪尝胆,方有大图—”


这是在公然批评嬴驷意气用事。


嬴驷暴怒,震几而起,刚要发难,孝公剜他一眼,轻咳一声。


嬴驷识趣,气呼呼地坐下。


“公孙鞅,”嬴虔手指公孙鞅,“你只记得卧薪尝胆,却忘了卧薪之前,勾践先有一战!”


公孙鞅缓缓转向嬴虔,字字如锤,毫不退让:“太傅真的认定魏罃只是夫差之辈吗?”


嬴虔又要辩理,孝公摆手止住。


“诸位爱卿,”秦孝公扫视众臣,“如何御敌,明日再议!”转对内臣,“诏命收回!”


入夜,复兴殿里,秦孝公皱着双眉来回踱步。不一会儿,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,内臣走进来,小声禀道:“君上,您要的物事,全备妥了!”


“哦,”孝公随手一指,“拿进来吧!”


内臣拍手,两个宫人各抱一捆稻草,一个宫女平端一只铜盘,盘中放着一只苦胆,鱼贯而入。


内臣起身,引领他们走到墙角,指着冰凉的地砖:“干草铺在这儿!”


两个宫人铺好干草,内臣比量几下,亲手将苦胆悬吊起。


一切收拾停当,内臣吩咐三人出去,对孝公禀道:“君上,全都放置妥当了。所用干草是南方稻草,所用苦胆是南方最苦的水牛之胆,就连悬胆所用的绳子和悬吊的高低,也与越史所载一丝儿不差。”


孝公摆下手,内臣退出。


孝公在稻草上躺下,望着悬在头顶的苦胆。


孝公慢慢地将苦胆拉过来,放在唇边,闭上眼睛,伸出舌头,朝苦胆轻轻舔去。


岂料舌尖一触苦胆,孝公就从稻草上弹起,大声叫道:“来人!”


内臣急急走进。


一脸苦相的孝公连声叫道:“水!水!水!”


内臣显然早有准备,轻轻拍手,候在门外的宫女端着一只托盘快步趋进,托盘上放着一碗清水和一碟黑糖。孝公接过水碗,连漱几口,又挖一匙黑糖塞入口中,总算感觉好些。


内臣看向稻草和苦胆:“君上,要收吗?”


“拿上,摆驾太庙!”


大半夜的要去太庙,内宰怔住了,小声道:“君上?”


孝公横他一眼,提高声音:“太庙!”


一行人马赶至太庙,已是后半夜。太庙得报,早已燃起灯烛。孝公大步走进主殿,吩咐内臣掩上殿门,在先君献公的牌位前铺上稻草,悬上苦胆。


万籁俱静,烛火映照着一溜牌位,清一色是秦国的列祖列宗。


孝公支走内臣,独自跪在稻草上,闭眼舔向眼前的苦胆。


一阵奇苦由口舌涌入,袭遍全身。


孝公强自忍住。


待苦味过去,孝公又舔一口。


孝公一口接一口地舔。


孝公推开苦胆,缓缓站起。


孝公移动脚步,由先祖开始,挨个巡视列祖列宗的牌位。


看着他们的谥号,孝公的心渐渐静下,眼前浮出系列场景:


—先祖恶来效力于纣王,被周武王斩杀。


—为殷出使的先祖蜚廉得知纣王死,持使节设石坛向纣王禀报使命。


—蜚廉躺入设坛时挖掘出的石棺中,为殷商尽忠。


—先祖造父驾四骏狂驰,一日千里,车子却行驰平稳,周缪王稳稳地站在车上,平定叛乱;周缪王赐邑造父赵城。


—先祖非子养马,周孝王赐封秦嬴。


—先祖世父与西戎血战。


—犬戎作乱,杀死周幽王于骊山,先祖襄公长驱救主,与犬戎血战。


—先祖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,平王封襄公为侯爵,赐岐山以西之犬戎土地。


—先祖缪公与晋君大战,俘获晋君,得河西地。


—魏将吴起在少梁筑城,夺河西地。


—先父献公围攻少梁,与魏将公叔痤激战,中箭薨于一棵大松树下。


????


孝公闭目,耳边响起嬴虔的声音:“人家欺上门来,我乃保家卫国,还论几成不几成,是欺我秦人无血性吗?”


接着是公孙鞅的声音:“明知不可以战,硬要去战,是匹夫之勇!逞匹夫之勇是取败亡之道,非明主所为!明主立世,当伸则伸,当屈则屈。昔日勾践卧薪尝胆,方有大图??”


秦孝公回到献公牌位前,跪下,思忖道:“先祖前仆后继凡数百年,使我大秦雄立西疆,所行大略无非有三,一是血战西戎,二是尽忠周室,三是隐忍养晦。眼前局势确如公孙鞅所言,血战没有胜算,魏罃这又裹挟天子,得了道义,看来公孙鞅说得是,于我唯有隐忍养晦一途可走了!”


这般七想八想,孝公一宵未眠,熬到天亮,稍稍梳洗一下,不及用膳,吩咐内臣摆驾大良造府。


公孙鞅平素就有起早的习惯,这日起得更早,因为他也一宵未睡,一直在琢磨如何使孝公改变态度。


秦孝公进来时,公孙鞅正在院中晨练,一把宝剑被他舞得上下翻飞,一片光影。孝公看了有一会儿,脱口而出:“好剑法!”


公孙鞅收住脚步,见是孝公,吃了一惊,掷剑于地,叩道:“臣叩见君上!”


秦孝公急走上来,一把将他扯起:“爱卿快起!”


二人走进府中,分主仆坐下。


“爱卿呀,”孝公眼望公孙鞅,缓缓说道,“昨儿晚上,寡人尝过了。”


公孙鞅一下子未能反应过来,愕然道:“尝过什么了?”


秦孝公微微一笑:“就是越王勾践曾经尝过的东西!”


公孙鞅心中一阵感动,口中却道:“滋味如何?”


秦孝公依旧微笑:“刚开始苦不堪言,到后来却是苦中有甘哪!”


公孙鞅凝视孝公,知其态度已有改变,心里一阵高兴,顺口接道:“君上,苦后之甘,才是真甘哪!”


“爱卿啊,”秦孝公敛起笑,语气沉重,“寡人躺在一堆稻草上,通宵未眠,两眼望着苦胆,耳边回响着爱卿的话。天明时分,寡人终于想明白了。是的,现在看来,勾践的运气当真不错,因为夫差居然给了他卧薪尝胆的机会。”


公孙鞅心情激动,沉声应道:“羚羊后退,为的是一跃而起。勾践尝胆,为的是夫差自焚!君上,眼下局势,进一步,玉石俱焚!退一步,乾坤扭转!”


秦孝公眼睛睁大:“你是说乾坤扭转?”


“是的。”公孙鞅郑重点头,“臣敢问君上,秦国励精图治十数载,难道只为一雪河西之耻吗?”


秦孝公低头沉思,有顷,抬头望向公孙鞅:“愿闻爱卿高论!”


“君上,变法十年,我国有章法,民有余力,库有积粟,士有斗志,如果真的与魏人开战,正如车将军所说,我或有胜机,未必真败。君上若是只图一时之快,我大可一战,至于鹿死谁手,臣实难料知。君上若是图谋长远,臣以为万不可战。一旦开战,我就必须一战而胜,将魏人彻底赶到河东!”


秦孝公轻轻点头。


“君上,”公孙鞅侃侃接道,“只要我们坐拥黄河天堑,东取崤、函,南谋武关,就可成为四塞之国,进可威逼山东,震慑列国,退可据险以守,安然无虞!”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nzjjt.com 菜鸟小说。手机版:https://m.cnzjjt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