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鸟小说
菜鸟小说 > 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> 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第107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第107节

  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

穆空青在写论政题上,有他自己的一套法子。


用三成的篇幅去分析该政策的具体优在何处。


三成篇幅去分析该政策施行后的成效如何。


三成篇幅去分析为何会有如此成效。


剩下的一成,则根据成效或褒或贬。


溢美之词不夸张,批判之语亦不尖锐。


通篇看下来,就差把“实事求是”四个字刻在字里行间了。


锦绣文笔从来都不适用于策论上。


无论是论政题还是献策题,要的都是“求实”二字,除非那阅卷官是个喜好华而不实的,否则将策论写得花团锦簇,只会适得其反。


至于那两道献策题,却是着实让穆空青伤了脑筋。


一道是老生常谈的治水策。


这不奇怪。


清江府在黄河沿岸,说是隔三差五便有水患一点儿也不夸张。


若是当年无旁的大事发生,那清江府境内考策论题,十有八九都同水患脱不开干系。


让穆空青迟迟无法落笔的是第二道。


第二道题,问的是赈灾策。


现下赈灾,大多分为两步。


一是发放赈灾银安置难民,二是征发徭役,进行灾后重建工作。


灾后的徭役,可私下出银请人代役,却不可花银钱免役。


先前穆空青急着院试,也是因着想要个秀才功名,换老穆家免除徭役。


穆空青要献策,也只能从这两个方面下手。


要说到赈灾,较为出名的政策应当就是以工代赈了。


但古人又不是傻子,以工代赈的法子也不是没人想到过,只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法子,这中间可钻的空子实在太多。


先帝在时蜀中地动,便有一侍郎提出此策,官府提供食水工钱,令难民自行重建。


结果却是赈灾银被贪得更加厉害,原本一万不到的死伤,一场赈灾过后却足足死了五万人。


不是在地动时被砸死的,而是在灾后,被活活累死、饿死的。


当时负责赈灾的大臣为隐瞒此事,直接将此事推到地动的死伤过巨上,却不料蜀中有官员联名上书,此事到底还是没能压住。


自那以后,便无人再敢提出什么以工代赈的法子。


徭役至少还有名录,若是死的役夫多了,负责赈灾的官员也讨不了好。


可难民却没个准确数目,还不是上头说有多少便有多少?


这题若是要糊弄过去也好说,只管提上一番圣人言,督促官员做事实、守本分便是。


可这样的文章写上去,穆空青自己都觉得全是废话。


还能有什么法子呢?


穆空青微阖双目,脑海中不断过着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各类赈灾实策。


其实任何一个朝代,只要没有走到末期,中央朝廷在赈灾时下放的物资银两,都是足够救济灾民的。


问题就在于,朝廷下放的东西足够,可到了灾民手上却不足够。


若要追究赈灾为何艰难,贪/腐才是根源。


这一点穆空青知,这考场中的考生泰半也知,朝堂诸公更不必说,没人比他们更加心知肚明。


就连龙椅上的那位,对这些事也同样一清二楚。


但是制不住。


别说是在取证困难的古代,就是在各项制度相对完善的现代,不也一样遏制不了贪/腐之风?


这道题,无论出题人是什么样的心思,穆空青都不可能答到整治贪腐之策上去。


这是找死。


穆空青就是再想把人骂个狗血淋头,把那些贪官污吏统统拖去法场,都不能在此刻的文章里透露出分毫不满。


答策论的第一条,便是不能越界。


这是书院在教授学生策论时的第一课。也是之后每次考到策论时,都会反复强调的必修课。


重复到连穆空青这个外来者都已经深深印在了脑子里。


没法让人不贪,那便只能想办法,让人想贪也贪不到了。


穆空青忽然想起了曾经在穆家村时,那些村民们的做法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nzjjt.com 菜鸟小说。手机版:https://m.cnzjjt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