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鸟小说
菜鸟小说 > 这货不是马超 > 第十四章 兵伏于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十四章 兵伏于野

  这货不是马超

二月初四,正午。


蓝田县城东三十里地。


我与马岱分别埋伏在一个小丘下,每个人的身后都是三千下马待发的骑兵。


这六千骑兵全是从西北带来的老兵,在长安城内招降的两万士卒遣散了数千,其余分别调归马腾与庞德麾下,大概是担心我们掌管不住吧。因此,我和马岱二人每人的领兵数只增加了几百人。


旗帜没有举起,三千人马藏匿在小山之后,外人从远处望来,什么也不会发现。


这里是什么地方?


我在战前曾询问过李肃,演义中声名赫赫的潼关位置在哪里。李肃想也没想就反问我从哪里听来的这个名字。


洛阳以西,长安以东,这沿着大河的一千里距离,中间只有一道关卡:函谷关。


潼关并不存在,无人知晓。


节前回家由于天降暴雪坐火车坐过了头,灵宝应该在黄河拐弯处南面,潼关就在拐弯处和华山的夹道上。


李肃和找来的当地士卒都是摇头。


华yin县以东、湖县以西之间,哪里存在夹道?最多只有能容几个人钻过的小谷,分明就是绝对的天险。


我所记忆的关卡根本尚未建成。


难道是以后曹cao开山而建的?


丢人丢大发了。


我只好撇开自己无任何意义的回忆,同意了他们埋伏在蓝田县以东的战略计划。


蓝田出美玉,附近当然多山石,东面就是一道二十余里长的谷道,谷口只有一道简单的土隘,而且荒废多年,仓促间根本无法修缮。


这里往东北方向六十余里,就是函谷关,这道雄关现在还掌握在董卓的手中,我们当然想要,不过目前暂时是没有时间和兵力去攻打了。函谷关的重要秋战国或者秦汉历史的人都应该了解:函谷关西据高原,东临绝涧,南接秦岭,北塞黄河,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。始建于chun秋战国之中,是东去洛阳,西达长安的咽喉,素有“天开函谷壮关中,万谷惊尘向北空”、“双峰高耸大河旁,自古函谷一战场”之说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

我们要埋伏的地方,就在蓝田谷中——这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小型盆地,底部洼平,四方略高。


马腾率新老士卒总计骑兵八千埋伏于最西侧,庞德和马雯——此战不比随便灭掉张济,与天下悍将吕布的大战,绝对处处危险,我们兵力不少,但领将之人实在太少,只得在如此关键的战斗中允许大姐参战——各领五千新锐马步弓三军在东侧找了个小树林藏了起来,东西相距约有三四里地;而剩下我和马岱就趴在正路的两侧,相距大约一里。


中间是一处难得的平地,易入难出,想要临时布阵防御,却又不够,最利于骑兵短途冲杀。


虽然吕布本部也是骑兵,但我们五面埋伏,一起向中路攻击,他首尾不能相顾,即使再如何神勇,也必将伤亡惨重。


除非他慧眼如炬,早一步料定我们的埋伏。


他的智商如何?


我不愿太低估他,但我想应该没多少人认为他有勇有谋文武兼备吧。


他就是一员勇将罢了,比起智谋,还得修炼修炼。


这里未必就是他的葬身之所,但必定要让他永远铭记。



正午。


大战随时都可能发生。


午餐根本不属于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。


每个士兵在清晨出营时都海吃猛喝了一顿,尽管战地的伙食真不是人吃的。


每个人都静静地等待着。


每匹马都默默地站立着。



天边高高飘着一面大旗。


而后十几面大旗陆续出现。


走在最前面的,是一队骑兵,但是人数出奇的少。


“少爷,前锋约在千人。”一名亲卫打量后向我汇报。


我点点头,千人队管他作甚?至少得来个万人队才值得出动伏兵。


这支千人队不紧不慢地自东向西走来。


十几面大旗迎风展开,旗面上的大字渐渐清晰。


“高?”我微微一怔,“前锋是高顺?”


“高顺?”这名叫做祖烈的亲卫也是一怔,“很有名的人么?”


“不,没有大名,”我摇头,低声答道,“只是吕布手下区区一员偏将罢了。”


祖烈一脸困惑,他明显不明白我怎么忽然有些伤感。


是的,高顺是个悲剧的英雄,低调无名,忠心却不得重用。



高顺的前锋队伍很快就走过了。


紧跟着的是约莫三千的骑兵队。


为首的旗帜上赫然是一个“张”字。


“莫非是……张辽?”我依然没有动,那边的马岱也没用任何动静。


张辽不好啃,何况大鱼还没上来。


四野悄然,只有连续不断的蹄声。



天边有无数赤黑的大旗铺展开来。


这是中军了吧。


各se各样的旗帜如林般挺立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cnzjjt.com 菜鸟小说。手机版:https://m.cnzjjt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